巴西利亚的落日余晖见证了一场惨败的收场。印度总理莫迪刚刚结束在巴西利亚的访问,便接到了噩耗:价值9亿美元的阿卡什防空导弹系统军售合同被巴西方面取消。这笔交易曾被印度媒体吹捧为“印度制造”的里程碑式突破,如今却成了莫迪此行最大的污点。
这场灾难的种子早在三个月前的克什米尔地区冲突中就已经埋下。面对巴基斯坦无人机群的蜂拥而至,阿卡什防空导弹系统表现得异常糟糕。战场画面显示,雷达屏幕充斥着杂波干扰,发射的导弹如同无头苍蝇般乱飞,最终不得不启用苏联时代的老式装备应急。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印度军方竟然试图用重新喷漆的中国导弹残骸伪造战果,却被军事爱好者一眼识破,这些残骸不过是军械库里的库存道具。
卫星画面将这些不堪入目的场景呈现在巴西军方高层面前,他们立即叫停了原定的签约仪式。随后进行的紧急测试更是雪上加霜:三枚阿卡什导弹在追击无人机靶标时表现极其拙劣,最近距离竟只有30米却未能造成任何损伤。反观竞争对手——欧洲的最新型防空系统,则在同一试验场精准摧毁了九架无人机靶标。
展开剩余78%原本计划中的盛大签约酒会,最终变成了一场气氛凝重的冷餐会。巴西军方代表将一份详尽的测试报告拍在谈判桌上,报告显示阿卡什导弹系统的拦截成功率仅为34.7%,甚至不及意大利同类导弹系统的一半。印度代表试图以特殊气象条件为由辩解,却被巴西方面立即用当日的气象记录——28摄氏度,相对湿度61%,典型的南美洲晴天——有力驳斥。
阿卡什导弹的核心技术,可以追溯到四十年前的苏联萨姆-6防空导弹系统。从设计图纸到具体参数,几乎完全照搬,就连5.8米的弹体长度都分毫不差。印度国防研发部门耗时32年,直到2015年才勉强完成列装,但讽刺的是,就连印度军队内部都对其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。国家审计署的报告显示,交付部队的三成导弹完全无法命中目标,导弹发动机还存在点火后推力骤降的严重缺陷。
这场军售失败并非个例。在与巴西的交易中,印度向巴西提供的Mk-1型导弹射程被刻意限制在30公里,且拒绝性能升级,而印度军方自己却装备着射程达80公里,并配备先进自动目标锁定系统的NG改进型导弹。巴西提出用本国研发的M200雷达替换印度提供的雷达系统,谈判也因此陷入僵局。印度坚持使用其提供的雷达,然而这套雷达在5月的印巴冲突中彻底暴露了其缺陷:连最基本的无人机信号识别都存在问题,扫描精度更是落后。巴基斯坦利用低成本无人机作为诱饵,导致印度雷达系统过载崩溃,前线士兵不得不紧急启用俄罗斯的S-400系统。事后,印度军方声称成功拦截了7架敌机,但所谓“战利品”的造假痕迹很快被揭穿。
亚美尼亚的遭遇更加悲惨。他们以4800万美元的低价采购了15套阿卡什防空系统,却发现这些导弹与本国俄制系统完全不兼容。更令人气愤的是,印度方面先交付了3套,然后利用合同中的霸王条款,将剩余12套锁定为不可退货。5.7亿美元的军购预算就这样打了水漂。
意大利CAMM-ER导弹在实弹测试中表现惊艳,而阿卡什导弹在演示时却将飞行轨迹偏离直奔观礼台,吓得巴西军官躲避不及。后续检测显示,导弹陀螺仪精度比宣传参数低了300%。
号称本土化率96%的阿卡什防空系统,其核心雷达组件来自以色列,发动机关键零部件依赖俄罗斯进口,控制系统软件是法国的过时技术,电路板上甚至印着“台湾制造”的标签。在亚马逊地区潮湿的环境下,这套“万国造”的防空系统故障频发,实战测试中的故障率高达41%。巴西空军总司令直言,为兼容这套系统,需要重建整个指挥系统。
巴西国会经过测算,采购阿卡什系统需要额外投入20亿美元用于系统改造,而选择意大利产品则能节省建造一艘新型护卫舰的费用。阿卡什导弹的低廉售价(600万美元)也暗藏玄机:8年的使用寿命远低于意大利产品的15年,每年380万美元的维护费用也远高于意大利的200万美元。更致命的是18个月的核心零部件交付周期。
中国的天龙-50防空系统曾引起巴西的兴趣,但美国方面的警告——采购中国系统将面临F-35战机零部件断供的风险——最终导致巴西放弃了这一选择。
莫迪在返程途中,再次接到噩耗:与沙特阿拉伯的120亿美元军火交易被叫停,印度尼西亚方面也要求所有新合同必须写入技术平等共享条款。印度军工企业陷入恐慌,试图挽回局面,但为时已晚。巴西国防部正式宣布选择欧洲导弹防空系统(EMADS),意大利军工代表团的庆祝香槟,洒向了巴西利亚的夜空,而印度,则留下了一地狼藉。
"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盛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